艾灸注意事項
- 過饑、過飽、酒醉、大恐、大怒、大渴、過度勞累或精神緊張不宜灸療,體質虛弱者不宜強灸。
- 飯後一小時不宜溫灸,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 溫灸後要喝比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以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
- 艾灸順序:先背部後胸腹,先左方再右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要防中暑,保持艾灸四周環境空氣流通。
- 艾絨易燃,施完艾條灸後,一定要將火撲滅,避免發生火災;同時要注意避免火灰掉落灼傷皮膚。
- 注意艾灸時溫度調節,對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兒童,用拾指和中指置於使用部位兩側,以感知部位的溫度,避免燙傷起水泡。
健康正常人的6大標準
- 正常人一覺到天亮,至少從11pm~5am。
- 正常人吃飯前會餓,食之有味。
- 正常人早上起來大便一次,淡黃色條狀無味,不粘馬桶且用紙不多。
- 正常人每天小便5~7次,顏色以淡黃透明為主,不夜尿,不斷尿。
- 正常人手腳常年溫熱。
- 正常人白天精神好不想睡覺,女孩月經3~7天,週期28天,顏色紅,無血塊,不痛經,無異味。
人體受病的進程
- 病毒突破人體第一層防線:【進入皮膚】太陽症狀 - 惡風、自汗(怕風怕冷,莫名流汗)
- 病毒突破人體第二層防線:【進入胃及大腸系統】陽明症狀 - 腸胃不舒服,小便黃【艾滋病等就是陽明症,陽明無死症,不吃西藥不會死】
- 病毒突破人體第三層防線:【進入內分泌系統】少陽症狀 - 忽冷忽熱,噁心【如果是往來寒熱、頭痛、噁心嘔吐,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則服用小柴胡湯;如果便秘,則服用大柴胡湯】
- 病毒突破人體第四層防線:【進入脾臟】太陰症狀 - 胃口不好,腹滿,肺胸滿
- 病毒突破人體第五層防線:【進入心臟以及腎臟】少陰症狀 - 但欲寐(進入腎臟則白天總想睡,比如開車開著就睡著了,這是進入腎臟,大小便不正常或者便秘,進入心臟則睡覺肯定不好,胸悶、胸痛、手麻、四肢麻)
- 病毒突破人體第六層防線:【進入肝臟】厥陰症狀 - 寒熱分明【手腳冰涼,上熱下冷】
健康自我診斷表
分類 |
十問 |
正常人的標準 |
太過或不足 |
受病的臟腑 |
1 |
睡眠 |
一覺到天亮 |
斷續睡眠,睡不安穩 |
肝不藏血或心血虛,魂魄不歸心 |
持續1~3點醒來 |
肝陰實在形成過程中或已形成 |
持續3~5點醒來 |
肺陰實在形成過程中或已形成 |
2 |
胃口 |
有食慾,食之有味 |
過大 |
陽明經腑熱或受類固醇藥物影響 |
沒胃口 |
脾臟受損 |
食之無味 |
胰臟受損 |
3 |
大便 |
每日有,大便成形,軟硬適中 |
稀 |
中焦及腸道有水飲 |
硬 |
陽明腑實 |
下利清谷 |
脾陽虛 |
4 |
小便 |
淡黃 |
黃 |
腸道仍有燥屎 |
清 |
裡寒,小腸熱度不夠 |
5 |
汗 |
天熱或運動皆易流汗 |
汗流不止 |
表陽虛,不能固表 |
無汗 |
心臟功能受損,導至心不主五液 |
6 |
口渴 |
時而有之 |
不渴 |
水飲停上焦或胃中仍有不潔食物殘留 |
渴,喝千杯不解 |
陽明經熱或腎陽虛以致金不能生水 |
渴,想喝冰水 |
裡熱 |
渴,想喝溫水 |
裡寒 |
7 |
手腳溫度 |
溫的 |
冰的 |
心陽不足,心臟移至小腸之熱不足 |
8 |
睡時身體的寒熱 |
沒特別感覺 |
全身冰冷 |
陽虛 |
上熱下寒 |
陰陽分格 |
寒熱並結 |
陰陽相搏 |
全身燥熱 |
陽不入陰(長期性的低燒) |
9 |
月經 |
每月規律,沒有不舒服感 |
月經提前 |
裡熱 註1 |
月經延後 |
裡寒 註1 |
經痛或痛瘀塊 |
裡寒 註1 |
10 |
體力 |
好 |
不好 |
天陽不足以致肺陽無法下達至腎;先天的腎陽不足,故覺得全身疲乏 |
註1:月經就是乳水,當心陽不足時,停留於肺的乳水就沒辦法全部或按時的下達子宮而排出,經期往後是裡寒,提前是熱症,痛經或瘀塊是裡寒現象。
子午流注(各器官排毒時間表)
時辰 |
經絡 |
說明 |
子時(11 pm ~ 1 am) |
走膽經 |
此時最適合睡覺 |
丑時(1 am ~ 3 am) |
走肝經 |
此時最適合睡覺 |
寅時(3 am ~ 5 am) |
走肺經 |
此時最適合睡覺,注意保暖 |
卯時(5 am ~ 7 am) |
走大腸經 |
起床排便最合宜 |
辰時(7 am ~ 9 am) |
走胃經 |
按摩腹部與進食 |
巳時(9 am ~ 11 am) |
走脾經 |
可以多拍打小腿 |
午時(11 pm ~ 1 pm) |
走心經 |
可以多按摩心經 |
未時(1 pm ~ 3 pm) |
走小腸經 |
多喝水可以幫助排毒 |
申時(3 pm ~ 5 pm) |
走膀胱經 |
可輕打腰椎到尾椎處 |
酉時(5 pm ~ 7 pm) |
走腎經 |
雙腳抓地動作可刺激腎經穴道 |
戌時(7 pm ~ 9 pm) |
走心包經 |
吃完晚餐後可以吃點味苦的茶或點心(如蓮子心泡茶) |
亥時(9 pm ~ 11 pm) |
走三焦經 |
可輕打三焦經 |
常用艾灸配穴表
治症 |
穴位 |
說明 |
百病 |
膏肓 |
無所不療 |
一切胃病 |
中脘 |
梅花灸,吐血不灸;亦可改善睡眠不好 |
氣(肺)病 |
膻中 |
強氣、強陽 |
眼睛、鼻子附近不舒服 |
印堂(兩眉之間) |
可以側臥避免灸灰掉到臉上 |
咽喉不舒服 |
天突、華蓋 |
|
女性乳腺或甲狀腺結節,子宮下垂 |
膻中 |
可以讓人開心起來 |
胃,心情方面 |
巨闕 |
|
部分過敏問題 |
神闕 |
小腸溫度不高所導致的過敏問題 |
鼻炎 |
印堂、迎香 |
|
頭受風、寒 |
翳風、風池 |
|
頸痛項硬、咽喉問題、表邪 |
大椎 |
|
健骨,長高、大、壯 |
身柱 |
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 |
肝膽問題 |
至陽 |
|
脾胃問題 |
脊中 |
|
腰部和腎 |
命門 |
若命門火衰弱,即腎陽虛 |
腰和腿 |
腰陽關 |
|
生殖系統,泌尿系統 |
八髎 |
|
腰痛 |
膈俞、腎俞、命門、阿是穴 |
懸灸,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鐘,共二十次 |
口臭 |
中脘、足三里、內庭、大陵 |
胃火旺、腸胃熱;降火食方:百合綠豆粥 |
便秘 |
天樞、大腸俞 |
津液不足故大便燥結;實性便秘加支溝,虛性便秘加氣海和足三里 |
高血壓 |
湧泉 |
左右兩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鐘,7天一療程,可連灸3~5療程 |
常用藥方功能表
湯劑 / 藥材 |
功能 |
詳解 |
黃蓮 |
解尿毒 |
|
甘草 |
解大腸宿便毒 |
|
桂枝 |
治手冷 |
|
白芍 |
治腳冷 |
讓熱加速回到心臟,用蛋黃當載體 |
桂枝湯 |
陰陽調和 |
無病可食,預防感冒 |
麝香礬石散 |
治中耳炎 |
噴進耳朵 |
白虎湯 |
愛滋病 |
大熱入陽明,但熱不寒(熱在經絡);症狀:口渴喜冰飲 |
承氣湯 |
腸中痛,癉熱焦渴 |
大熱入陽明,但熱不寒(熱在臟腑);症狀:大便不暢通 |
十棗湯 |
逐肺水化痰瘀 |
食後上吐下瀉是常態 |
八味地黃丸 |
治腎陽虛 |
辨症:惡便、手腳冰冷、吐血、下血、目不視物、頭痛入齒 |
六味地黃丸 |
治腎陰虛 |
辨症:手腳熱、目視五彩、先耳鳴後聾 |
當歸四逆湯 |
養血通脈之常用方 |
治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凍傷 |
桃核承氣湯 |
活血化瘀、通下瘀熱 |
治症: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 |
麻子仁丸 |
治便秘 |
胃強脾弱,大便乾燥,嘴唇起皮乾裂 |
當歸補血湯 |
治牙齦出血 |
只有兩樣藥:黃芪與當歸,當歸是黃芪的一半 |
四逆湯 |
調整元陽,延年益壽 |
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少量長期服用,消除長期積累的「六淫外邪」及內生的寒邪 |
桂枝茯苓丸 |
治子宮肌瘤 |
|
朮附湯 |
排膿 |
白朮去濕,附子去寒 |
食療功能表
食材 |
功能 |
詳解 |
岩鹽 |
預防腎結石 |
|
醋 |
預防膽結石 |
|
急食 |
導致肓腸炎 |
吃太快造成陽不行 |
味精 |
傷腎 |
食後口渴 |
哈密瓜、水梨 |
補津液 |
防止熱病 |
五臟五行配象表
五臟 |
五行 |
五色 |
五味 |
五數 |
五畜 |
五穀 |
五果 |
五氣 |
五臭 |
五病 |
五脈 |
五藏 |
肝 |
木 |
青 |
酸 |
八 |
雞 |
麥 |
李 |
怒 |
臊 |
筋 |
弦 |
血 |
心 |
火 |
赤 |
苦 |
七 |
羊 |
黍(黃米) |
杏 |
喜 |
焦 |
脈 |
洪 |
神 |
脾 |
土 |
黃 |
甘 |
五 |
牛 |
稷(小米) |
梨 |
思 |
香 |
肉 |
緩 |
肉 |
肺 |
金 |
白 |
辛 |
九 |
馬 |
稻 |
棗 |
憂 |
腥 |
皮毛 |
浮 |
氣 |
腎 |
水 |
黑 |
鹹 |
六 |
豬 |
豆 |
堅果(栗子) |
恐 |
腐 |
骨 |
沈 |
志 |
辨證
五邪,五種病邪的合稱。指“ 虛邪 ”、“ 實邪 ”、“ 賊邪 ”、“ 微邪 ”、“ 正邪 ”等五種。
<解法>
- 實則瀉其子 ⇒ 治療十二經氣
- 虛則補其母 ⇒ 治療十二經氣
- 子能令母實(強子) ⇒ 治療臟氣
- 母能令子虛(強母) ⇒ 治療臟氣
- 七十五難(經):東(肝)方實,西(肺)方虛,瀉南(心),補北(腎) ⇒ 治療臟氣
觀念與知識
- 汗 + 濕氣 = 疣(汗出要快擦乾)
- 衛 = 氣,營 = 血
- 俞穴 ⇒ 陽氣走的地方,募穴 ⇒ 陰氣走的地方
- 寸(吐出、陽、心肺),關(土),尺(吸入、陰、肝腎)
- 味淡入氣分,味厚入血分
- 熱傷氣,寒傷血
- 西藥製劑皆為酸味
- 止痛藥會讓腎寒,並進一步轉移讓肝寒
- 浮、滑為陽脈,沈、濇(澀)為陰脈
-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 左手為血脈,右手為氣脈
- 神(心) = 魄(陰)(靜)(肺) + 魂(陽)(動)(肝)
- 筋要潤,若發表太過,則筋失水不潤,導至抽筋
- 糖尿病(第二型)為癉症,病在中焦,為內濕熱,病起因於晚食後去睡覺;第一型糖尿病是注射疫苗引起,傷到胰臟
- 「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 例:春天得花粉熱,四時屬木,金勝之,要治肺
- 「望、聞、問、切」中,切脈的準確性較低,因受情治影響較大;切脈最佳時機是早上剛起床時
- 毛為氣之餘,髮為血之餘,齒為骨之餘
- 六經辨症:(1) 太陽(寒) ⇒ 少陽(往來寒熱) ⇒ 陽明(但熱不寒 / 止) (2) 太陽 ⇒ 少陽 ⇒ 太陰 ⇒ 少陰 ⇒ 厥陰
- 甘能緩、酸能收、苦能燥/瀉、辛能潤燥、鹹能軟堅 ⇒ 甘 + 辛 = 陽藥;酸 + 苦 = 陰藥
- 治病一定要先去瘀血;多血的經可以出血,多氣的經可以出氣;反之,少血的經不要放血,少氣的經,要捫針
- 癰疽(ex.腸癰(盲腸破裂或膽囊破裂))治法,取足陽明胃經(足不過膝)兩穴,手太陰肺經(手不過肘)三穴下針,找阿是穴
- 下針時機: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 胃為腎之關,腎衰竭前,寒氣上逆,病人會劇烈嘔吐
- 腰痛:痛在背脊為太陽症,不能回頭為少陽症,回頭眼目昏花為陽明症(針足三里穴)。治法:委中穴放血
- 尾椎痛:承山穴附近青筋放血,用火罐吸出
- 左病右剌,右病左刺;寒病刺陽經,熱病刺陰經
- 一般而言,經絡中的俞穴可以用來治臟病,合穴可以用來治腑病,其他則由相應的經脈取穴
- 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 陽盛(陽實) ⇒ 陰傷(陰虛) ; 陰盛 ⇒ 陽傷 (陽虛 ⇒ 陰實)
- 太陰症 ⇒ 理中湯 ; 少陰症 ⇒ 白通湯、四逆湯 ; 厥陰症 ⇒ 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 ; 太陽症 ⇒ 桂枝湯
- 陽虛見陰症;陰虛見陽症
- 君二臣一(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六),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則偶為「重方」
- 神農本草經:酸味藥(收、濇),苦味藥(瀉、燥、堅),甘味藥(補、和、緩),辛味藥(潤、散、橫行),鹹味藥(軟堅、攻下),淡味藥(利濕、利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