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注意事項

  1. 過饑、過飽、酒醉、大恐、大怒、大渴、過度勞累或精神緊張不宜灸療,體質虛弱者不宜強灸。
  2. 飯後一小時不宜溫灸,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 溫灸後要喝比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以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
  4. 艾灸順序:先背部後胸腹,先左方再右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5.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要防中暑,保持艾灸四周環境空氣流通。
  6. 艾絨易燃,施完艾條灸後,一定要將火撲滅,避免發生火災;同時要注意避免火灰掉落灼傷皮膚。
  7. 注意艾灸時溫度調節,對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兒童,用食指和中指置於使用部位兩側,以感知部位的溫度,避免燙傷起水泡。

健康正常人的6大標準

來源:倪海廈中醫館
  1. 正常人一覺到天亮,至少從11pm~5am。
  2. 正常人吃飯前會餓,食之有味。
  3. 正常人早上起來大便一次,淡黃色條狀無味,不粘馬桶且用紙不多。
  4. 正常人每天小便5~7次,顏色以淡黃透明為主,不夜尿,不斷尿。
  5. 正常人手腳常年溫熱。
  6. 正常人白天精神好不想睡覺,女孩月經3~7天,週期28天,顏色紅,無血塊,不痛經,無異味。

人體受病的進程

來源:倪海廈中醫館   詳解:疾病發展從太陽到厥陰
  • 病毒突破人體第一層防線:【進入皮膚】太陽症狀 - 惡風、自汗(怕風怕冷,莫名流汗)
  • 病毒突破人體第二層防線:【進入胃及大腸系統】陽明症狀 - 腸胃不舒服,小便黃【艾滋病等就是陽明症,陽明無死症,不吃西藥不會死】
  • 病毒突破人體第三層防線:【進入內分泌系統】少陽症狀 - 忽冷忽熱,噁心【如果是往來寒熱、頭痛、噁心嘔吐,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則服用小柴胡湯;如果便秘,則服用大柴胡湯】
  • 病毒突破人體第四層防線:【進入脾臟】太陰症狀 - 胃口不好,腹滿,肺胸滿
  • 病毒突破人體第五層防線:【進入心臟以及腎臟】少陰症狀 - 但欲寐(進入腎臟則白天總想睡,比如開車開著就睡著了,這是進入腎臟,大小便不正常或者便秘,進入心臟則睡覺肯定不好,胸悶、胸痛、手麻、四肢麻)
  • 病毒突破人體第六層防線:【進入肝臟】厥陰症狀 - 寒熱分明【手腳冰涼,上熱下冷】

健康自我診斷表

來源:倪海廈中醫館   詳解:不得癌症的訣竅
分類 十問 正常人的標準 太過或不足 受病的臟腑
1 睡眠 一覺到天亮 斷續睡眠,睡不安穩 肝不藏血或心血虛,魂魄不歸心
持續1~3點醒來 肝陰實在形成過程中或已形成
持續3~5點醒來 肺陰實在形成過程中或已形成
2 胃口 有食慾,食之有味 過大 陽明經腑熱或受類固醇藥物影響
沒胃口 脾臟受損
食之無味 胰臟受損
3 大便 每日有,大便成形,軟硬適中 中焦及腸道有水飲
陽明腑實
下利清谷 脾陽虛
4 小便 淡黃 腸道仍有燥屎
裡寒,小腸熱度不夠
5 天熱或運動皆易流汗 汗流不止 表陽虛,不能固表
無汗 心臟功能受損,導至心不主五液
6 口渴 時而有之 不渴 水飲停上焦或胃中仍有不潔食物殘留
渴,喝千杯不解 陽明經熱或腎陽虛以致金不能生水
渴,想喝冰水 裡熱
渴,想喝溫水 裡寒
7 手腳溫度 溫的 冰的 心陽不足,心臟移至小腸之熱不足
8 睡時身體的寒熱 沒特別感覺 全身冰冷 陽虛
上熱下寒 陰陽分格
寒熱並結 陰陽相搏
全身燥熱 陽不入陰(長期性的低燒)
9 月經 每月規律,沒有不舒服感 月經提前 裡熱 註1
月經延後 裡寒 註1
經痛或痛瘀塊 裡寒 註1
10 體力 不好 天陽不足以致肺陽無法下達至腎;先天的腎陽不足,故覺得全身疲乏

註1:月經就是乳水,當心陽不足時,停留於肺的乳水就沒辦法全部或按時的下達子宮而排出,經期往後是裡寒,提前是熱症,痛經或瘀塊是裡寒現象。


子午流注(各器官排毒時間表)

時辰 經絡 說明
子時(11 pm ~ 1 am) 走膽經 此時最適合睡覺
丑時(1 am ~ 3 am) 走肝經 此時最適合睡覺
寅時(3 am ~ 5 am) 走肺經 此時最適合睡覺,注意保暖
卯時(5 am ~ 7 am) 走大腸經 起床排便最合宜
辰時(7 am ~ 9 am) 走胃經 按摩腹部與進食
巳時(9 am ~ 11 am) 走脾經 可以多拍打小腿
午時(11 pm ~ 1 pm) 走心經 可以多按摩心經
未時(1 pm ~ 3 pm) 走小腸經 多喝水可以幫助排毒
申時(3 pm ~ 5 pm) 走膀胱經 可輕打腰椎到尾椎處
酉時(5 pm ~ 7 pm) 走腎經 雙腳抓地動作可刺激腎經穴道
戌時(7 pm ~ 9 pm) 走心包經 吃完晚餐後可以吃點味苦的茶或點心(如蓮子心泡茶)
亥時(9 pm ~ 11 pm) 走三焦經 可輕打三焦經

常用艾灸配穴表

治症 穴位 說明
百病 膏肓 無所不療
一切胃病 中脘 梅花灸,吐血不灸;亦可改善睡眠不好
氣(肺)病 膻中 強氣、強陽
眼睛、鼻子附近不舒服 印堂(兩眉之間) 可以側臥避免灸灰掉到臉上
咽喉不舒服 天突、華蓋  
女性乳腺或甲狀腺結節,子宮下垂 膻中 可以讓人開心起來
胃,心情方面 巨闕  
部分過敏問題 神闕 小腸溫度不高所導致的過敏問題
鼻炎 印堂、迎香  
頭受風、寒 翳風風池  
頸痛項硬、咽喉問題、表邪 大椎  
健骨,長高、大、壯 身柱 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
肝膽問題 至陽  
脾胃問題 脊中  
腰部和腎 命門 若命門火衰弱,即腎陽虛
腰和腿 腰陽關  
生殖系統,泌尿系統 八髎  
腰痛 膈俞腎俞命門、阿是穴 懸灸,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鐘,共二十次
口臭 中脘足三里內庭大陵 胃火旺、腸胃熱;降火食方:百合綠豆粥
便秘 天樞大腸俞 津液不足故大便燥結;實性便秘加支溝,虛性便秘加氣海足三里
高血壓 湧泉 左右兩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鐘,7天一療程,可連灸3~5療程
預防中風 足三里 同時吃「桂枝湯
血虛、失眠 三毛 「三毛」在肝經與脾經交會的地方,因脾生血肝藏血,炙後血入肝,魂亦歸肝

五臟五行配象表

五臟 五行 五色 五味 五數 五畜 五穀 五果 五氣 五臭 五病 五脈 五藏
黍(黃米)
稷(小米)
皮毛
堅果(栗子)

辨證

五邪,五種病邪的合稱。指“ 虛邪 ”、“ 實邪 ”、“ 賊邪 ”、“ 微邪 ”、“ 正邪 ”等五種。

<解法>

  • 實則瀉其子 ⇒ 治療十二經氣
  • 虛則補其母 ⇒ 治療十二經氣
  • 子能令母實(強子) ⇒ 治療臟氣
  • 母能令子虛(強母) ⇒ 治療臟氣
  • 七十五難(經):東(肝)方實,西(肺)方虛,瀉南(心),補北(腎) ⇒ 治療臟氣

觀念與知識

  • 一錢約等於5克
  • 汗 + 濕氣 = 疣(汗出要快擦乾)
  • 衛 = 氣,營 = 血
  • 俞穴 ⇒ 陽氣走的地方,募穴 ⇒ 陰氣走的地方
  • (吐出、陽、心肺),(土),(吸入、陰、腎)
  • (胸、肺、皮膚表面、上焦),(肝、膽、脾、胃、中焦),(腎、膀胱、下焦)
  • 味淡入氣分,味厚入血分
  • 熱傷氣,寒傷血
  • 西藥製劑皆為
  • 止痛藥會讓腎寒,並進一步轉移讓肝寒
  • 浮、滑為陽脈,沈、濇(澀)為陰脈
  •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 左手為血脈,右手為氣脈
  • 神(心) = 魄(陰)(靜)(肺) + 魂(陽)(動)(肝)
  • 筋要潤,若發表太過,則筋失水不潤,導至抽筋
  • 糖尿病(第二型)為癉症,病在中焦,為內濕熱,病起因於晚食後去睡覺;第一型糖尿病是注射疫苗引起,傷到胰臟
  • 「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 例:春天得花粉熱,四時屬木,金勝之,要治肺
  • 「望、聞、問、切」中,切脈的準確性較低,因受情治影響較大;切脈最佳時機是早上剛起床時
  • 毛為氣之餘,髮為血之餘,齒為骨之餘
  • 六經辨症:(1) 太陽(寒) ⇒ 少陽(往來寒熱) ⇒ 陽明(但熱不寒 / 止) (2) 太陽 ⇒ 少陽 ⇒ 太陰 ⇒ 少陰 ⇒ 厥陰
  • 甘能緩、酸能收、苦能燥/瀉、辛能潤燥、鹹能軟堅 ⇒ 甘 + 辛 = 陽藥;酸 + 苦 = 陰藥
  • 治病一定要先去瘀血;多血的經可以出血,多氣的經可以出氣;反之,少血的經不要放血,少氣的經,要捫針
  • 癰疽(ex.腸癰(盲腸破裂或膽囊破裂))治法,取足陽明胃經(足不過膝)兩穴,手太陰肺經(手不過肘)三穴下針,找阿是穴
  • 下針時機: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 胃為腎之關,腎衰竭前,寒氣上逆,病人會劇烈嘔吐
  • 腰痛:痛在背脊為太陽症,不能回頭為少陽症,回頭眼目昏花為陽明症(針足三里穴)。治法:委中穴放血
  • 尾椎痛:承山穴附近青筋放血,用火罐吸出
  • 左病右剌,右病左刺;寒病刺陽經,熱病刺陰經
  • 一般而言,經絡中的俞穴可以用來治臟病,合穴可以用來治腑病,其他則由相應的經脈取穴
  • 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 陽盛(陽實) ⇒ 陰傷(陰虛) ; 陰盛 ⇒ 陽傷 (陽虛 ⇒ 陰實)
  • 太陰症 ⇒ 理中湯 ; 少陰症 ⇒ 白通湯、四逆湯 ; 厥陰症 ⇒ 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 ; 太陽症 ⇒ 桂枝湯
  • 陽虛見陰症;陰虛見陽症
  • 君二臣一(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六),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則偶為「重方」
  • 神農本草經:酸味藥(收、濇),苦味藥(瀉、燥、堅),甘味藥(補、和、緩),辛味藥(潤、散、橫行),鹹味藥(軟堅、攻下),淡味藥(利濕、利竅)
  • 治頭痛:太陽經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萸,少陽則柴胡。膽氣不足,細辛補之。
  • 桂枝(為陽藥主動脈) ⇔ 白芍(為陰藥主靜脈)
  • 除病大略:(1) 通利二便 (2) 有胃口 (3) 睡得著覺
  • 經方藥名:石膏 ⇒ 白虎,麻黃 ⇒ 青龍,大棗 ⇒ 朱雀,附子 ⇒ 玄武
  • 張仲景立法:有表證時不可攻裏;一般原則來說,當病邪在,例如有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惡寒、發熱等,我們用汗法;當病在上膈,例如吃壞肚子、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們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當病邪堵在下焦,我們用承氣湯類攻下,也就是下法
  • 中風傷衛,傷寒傷營衛
  • 用了吐法下法後,若病人口渴,代表病邪已去
  • 津虛即陰虛,所以津液虛掉就是陰虛,陰虛就是要把津液補足,常用人參、紅棗、茯苓、炙甘草、生薑來把津液補回去。如果是輕補用生薑、炙甘草、大棗;中補時用白芍、生薑、炙甘草、大棗;重補用人參、白芍、生薑、炙甘草、大棗
  • 耳聾無聞為重汗陰虛,宜「附子湯」或「苓桂朮甘湯」治之
  • 咽喉部位是三陰所會,「足少陰」、「足太陰」、「足厥陰」三陰經會於此處,若喉嚨常常覺得口渴,就是陰虛了
  • 現代人的氣滿(腹滿)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湯證;實滿(腹滿)是承氣湯證
  • 如果手掌汗流很多,手上的「止汗點」,背後的第五椎外開五分的地方是「華陀夾脊」,直針下針可以止汗
  • 補血藥之前要先去瘀血,所謂「瘀不去、新不生」
  • 只有陽明證才會發譫語,譫語就代表陽明證
  • 當血不足時就會比較肥大,所以氣血虛之人,舌頭又肥又大
  • 皮膚怕冷就是表虛,肺功能較差,肺為諸陽之會,肺虛不能行水,嘴巴就會燥渴
  • 胃病時用粉劑比較好
  • 陽經病多為寒熱症,陰經病多為虛實症
  • 腸胃不好,常常下利,肚子常鳴叫之人,皆為「生薑瀉心湯」證;常常嘔酸是「半夏瀉心湯」證;早上起來嘴巴很苦是「小柴胡湯」證
  • 治痿(Ex.小兒麻痺)獨取陽明(腸胃系統):可用桂枝湯或小建中湯
  • 誤下出現熱利 ⇒ 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誤下出現寒利 ⇒ 桂枝人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
  • 陽明證分經熱和腑熱:腑熱 ⇒ 便秘(用承氣湯);經熱 ⇒ 大渴(用白虎湯)
  • 重用芍藥:(1)補陰不足 (2)腹痛;胸滿重用枳實
  • 膝蓋風濕,下針「膝五針」,扎完把脈,若無表證就是「白朮附子湯」,如果是「痛風」,風吹得很難過,不可以碰,用衣服蓋著比較好,整個紅腫的,這是標準的痛風,扎針「開四關」、「合谷」、「太衝」、「大杼」,骨會大杼,「脾俞」脾主四肢主肌肉,「腎俞」把濕從小便利出來,「曲池」、「膝五針」,全身差不多都好了,再開「甘草附子湯」吃
  • 減肥去水腫,要通利三焦(少陽火):上焦 ⇒ 苓桂朮甘湯、白通湯;中焦 ⇒ 理中湯、通脈湯;下焦 ⇒ 五苓散、真武湯
  • 判斷是否要發心臟病的四個徵兆:第一睡眠不好,第二手腳冰冷麻刺,第三胸口悶、刺痛,第四大便不規律
  • 一般產婦懷孕十月的前五個月要養媽媽,後五個月是養胎兒,前五個月用當歸散,後五個月是白朮散,裡面有牡蠣來補胎兒的骨頭,保證胎兒不會太大,補骨頭不補肌肉,是事前預防的動作,幫助順產
  • 上工治未病,開始懷孕就吃中藥,懷孕前吃吃四物湯補補血,產後可以吃吃八珍湯氣血雙補,懷孕期間不能吃補氣的藥太多,胎兒會太大
  • 治療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一般處方的劑量,栝樓實五錢,枳實三錢,薤白三錢。若是紅斑性狼瘡,就加一些治上熱下寒的石膏、知母
  • 常用的治肝藥:柴胡三錢,黃芩二錢,郁金五錢,龍膽草三錢;肝硬化肝癌:加兩味藥茜草(鹿銜草)三兩,炙鱉甲三錢,共六味藥
  • 婦科,肚子痛,女人月經的子宮淤血塊:茜草配合白芍那痛就去的很快,根治加上炮附子
  • 小建中湯為「補陽」藥,炙甘草湯為「補陰」藥
  • 健忘起因於下焦(腸、胃),上焦(心、肺)
  • 若以津液兩者來分陰陽,則津為陽液為陰。津不足則用人參補之;若液不足則用生地補之
  • 「太陽症」服藥後,從隔日中午胃口是否恢復,可以判斷病人是否已經病癒
  • 如果三焦油網中的油質不夠,用白朮、茯苓來健脾,白朮、茯苓的健脾和桂枝、白芍的健脾不同,桂枝白芍健脾是加強血的循環,這時胃口會開,白朮、茯苓的健脾是讓脾臟分泌黃油,讓三焦很好,所以加白朮茯苓能去濕,增加脾臟的黃油,所以它能調理三焦
  • 「陽明症」,病人是全身性的發汗,如果只有手腳有汗,就是胃虛的時候會手腳有汗,手腳汗多的病人大多以胃虛來治療,因為胃虛的人,陽氣比常人衰弱,脾主四肢,胃只剩一點點氣,出來時一定到四肢去了
  • 胃完全虛掉(胃氣絕就是胃寒)的時候,最重用「茯苓四逆湯」,再輕的用「理中湯」,更輕的用「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是治療「胃下垂」,用「理中湯」已經是比較危險了,「茯苓四逆湯」是已經快掛了,胃裡面不受五穀了才會用到
  • 熱氣上升,「闕上痛(印堂痛,兩眉之間)」,針下「中腕穴」;吃壞肚子,濁氣下行,針下「足三里穴」
  • 「陽明病」的陽明熱分為兩種,一為「經熱」,一為「腑熱」;經熱用的是「白虎湯」,腑熱用的是「承氣湯」,陽明證只有這兩個處方;若口渴不欲飲,則有「淤血
  • 陽明證的主證:(1)潮熱、(2)不惡寒、(3)燥渴、(4)腹滿;陽明證為實症,會持續的痛,陽亢
  • 陽明證湯劑整理:(1) 大黃甘草湯:【病灶】胃袋下方,【辨症】朝食暮吐、舌苔黃、會噁;(2) 調胃承氣湯:【病灶】胃入小腸處(十二指腸),【辨症】中腕穴到肚臍間有壓痛點;(3) 小承氣湯:【病灶】小腸,【辨症】腹滿不通、持續排氣;(4) 大承氣湯:【病灶】大腸,【辨症】小便黃、不排氣、便如鞭、下痢、天樞穴有壓痛點;(5) 大黃牡丹皮湯:【病灶】闌尾炎,【辨症】右腳弓、足三里穴下一吋的闌尾穴有壓痛點;(6) 當歸赤豆散(要用發芽的赤小豆):【病灶】闌尾或膽囊破裂,【辨症】手碰觸破裂處有溫熱感;(7) 己椒藶黃丸:【病灶】大腸與肝臟間的血管口被燥屎堵塞,【辨症】腸間有水氣、手壓患處有水聲;(8) 薏附子敗醬散:【病灶】大腸底部堵塞,【辨症】患部有溫熱感並拒按、無腳弓;若患部破裂,手掌生命線上會出現圓形紫斑
  • 糖尿病為消渴症:「渴飲千杯不能止渴」屬上消症,用「白虎湯」;若大便實,中消糖尿病用「小承氣湯」,若否,用「白虎湯」加減;下消糖尿病用「桂附八味丸」,不能行房事
  • 肝病(肝硬化、腹水):(1)實症:分消湯【蒼朮3、白朮3、茯苓3、陳皮2、厚朴2、香附2、豬苓2、澤瀉2、枳實1、大腹皮1、縮砂(細砂仁)1、木香1、燈心草(一把)、乾薑1、生薑1】 ⇒ 來自「萬病回春」方;(2)虛症:補氣建中湯【蒼朮3、白朮3、茯苓3、陳皮2、厚朴2、人參3、澤瀉3、麥門東3、黃芩2】 ⇒ 來自「濟生方」
  • 病人全身發黃,有陰黃陽黃,茵陳蒿湯是屬於陽黃的藥,茵陳蒿能去濕是因為它能利水,濕是從小便出來。脾太燥就是「麻子仁丸」,脾太濕就是「茵陳蒿湯」,所以「麻子仁丸」和「茵陳蒿湯」是相表裏的藥
  • 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三陰交穴壓痛、舌苔齒痕明顯、舌頭全紅且有青紫色的瘀點、渴而不欲飲水,都可以用來診斷是否內有瘀血;如果病是太陽蓄血,血蓄膀胱,用「核桃承氣湯」,如果是陽明蓄血,血蓄腸胃,用「抵當湯
  • 陽明篇,裏寒有三個方子:(1)裏寒最重要用「四逆湯」,寒就是不動了,胃腸裡面都不蠕動;(2)寒稍輕的用「理中湯」;(3)更淺就是「吳茱萸湯」,吳茱萸湯的主證是吐酸嘔酸,胃寒的原因是肝太寒,肝寒影響到胃
  • 壓「孔最」或「承山」穴,會有壓痛點的就有痔瘡
  • 治療全身發黃發高熱者:(1)無汗,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2)病人有汗且實熱在裏,用「茵陳蒿湯」;(3)無表證無裏實而身發黃,用「梔子蘗皮湯
  • 病邪在就是「太陽」,病邪入就是「陽明」,病入「少陽」就是入「水道系統」,包括神經、血脈,七竅、乳房、精宮和胞宮也屬少陽,病邪入就是「少陰或厥陰」;中藥一般要空腹食用,若是飯後吃,是希望藥停在上面,例如像去胸中煩躁的「梔子豉湯」,就要飯後吃
  • 靈樞決氣第三十:(1):精脫則耳聾 ⇒ 用桂枝湯加龍骨牡蠣;(2):意指肺氣,上焦開發,宣五股味 ⇒ 氣脫者目不明;(3):腠理、汗水 ⇒ 用人參;(4):不足則耳鳴 ⇒ 用生地;(5):中焦受氣,化生為赤;(6):規範營、氣 ⇒ 過寒或過熱對脈都不好
  • 小兒麻痺疫苗的後遺症,一是「腦瘤」, 一是「血癌」;「血癌」為太陰症
  • 開處方給病人「攻下」的時候,要把左手脈確定「」很足才可;同理,開處方給病人「發汗」的時候,要把右手脈確定「」很足才可
  • 若病人服對藥,表病在白天胃氣回來,裏病在半夜肚子餓
  • 喉嚨痛有幾種處理方式,太陽傷寒表證的喉嚨痛,吃桂枝湯;陽明證的喉嚨痛,下焦燥熱,燥氣往上衝,衝到喉嚨,喉嚨發炎,這時大便清出來就好;豬膚湯是治療少陰證的喉嚨痛,甘草湯也是治療喉嚨痛的
  • 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的區別:病人的脈皆微細,但「四逆湯」的病人只是胃陽虛,所以手腳冰冷;而「通脈四逆湯」的病人手腳熱的,但是脈都快沒了;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 膽結石的主證:(1)在「陽陵泉」下一寸的「膽結石穴」有壓痛點;(2)痛起來的時候,胸痛徹到背後去,從膽的地方痛到肩膀上去;(3)腹診的時候,膽經的「日月穴」會有壓痛點
  • 如果肌肉裏面血堵到了,被打傷,肌肉裏面淤血的時候用「桂枝湯加桃仁」;如果是打到內部腸胃的地方,三焦網路的內傷,就用「四逆散」來作加減
  • 利水的方子:(1)五苓散:如果是表熱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熱了水氣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2)小青龍湯:如果是表寒,寒束在表上面,水沒有辦法發散,水結在下焦就是小青龍湯;(3)真武湯:如果是裏面虛寒掉,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湯;(4)豬苓湯:豬苓湯是水熱並結,裏面發炎了,西醫用試紙測小便裏有紅血球,因為結石把輸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帶血,所以豬苓湯裏面有阿膠止血
  • 大承氣湯大黃附子細辛湯是「表裏藥」,要會區別使用,一個是熱實,一個是寒實
  • 小腹痛為主證,就是「中極」到「關元」這一帶劇痛,有四種狀況:(1)水結膀胱:少腹痛,最明顯的狀況是小便不利,這時候用五苓散;(2)血結膀胱:少腹痛,小便不利,用桃核承氣湯;(3)熱結膀胱:少腹痛,小便紅澀,小便出來有刺刺的感覺,用豬苓湯;(4)冷結膀胱:也是少腹痛,小便色白,用真武湯
  • 動悸:水停在中間就會有動悸,就是水飲很多,所以像肌肉跳動眼皮跳,就是有水飲,都是「真武湯」證。治水的藥,在中焦最好用茯苓,下焦的水用豬苓,上焦的水用半夏,胸腔裏用「十棗湯」。若是心下悸當服「桂枝甘草湯」,肚臍下悸當服「茯苓甘草湯
  • 手術開刀,手術前不能吃東西,手術後又沒吃東西,要等到放屁出來才能吃,由於腸子都黏在一起,這時候最好用的就是獨參湯,單獨一味人參
  • 心下鞭,代表胃脹滿,是「調胃承氣湯」證,這是實煩;如果是虛煩,就是「梔子豉湯」證,這表示病已經接近好了,常在重病將近痊癒的時候服用
  • 金匱113方可歸結為3方:(1)辛散 ⇒ 麻、桂 ⇒ 祛寒 (2)寒瀉 ⇒ 膏、黃 ⇒ 撤熱,救陰【非寒不瀉】 (3)溫補 ⇒ 薑、附、椒,辛熱 ⇒ 回陽【非溫不補】/ 人參:養陰來退熱 / 太陽 ⇒ 麻桂,少陽 ⇒ 柴胡,陽明 ⇒ 葛根,少陰 ⇒ 細辛
  • 中風的先兆:(1)失眠 (2)手前面三指麻(三個月之內就會有中風的機會) (3)足脛骨麻(兩個禮拜以內就會中風)
  • 曆節(病在筋骨之間):(1)風痹 (2)血痹(一般的風濕關節炎) (3)曆節(類風濕性關節)
  • 補方:(1)裡陰虛 ⇒ 炙甘草湯 (2)表陽虛 ⇒ 小建中湯
  • 肺癌(陰實):持續的刺痛,發作於淩晨3點至5點,一定接著下利(上虛不能制下)
  • 辨證心臟結構有問題:(1)背後第五椎有壓痛點 (2)因心氣往上逆流,病人會項強、背痛栝 ⇒ 用栝蔞實
  • 張仲景遇到胸滿,心臟痛、胸滿的時候一律用枳實,腹滿的時候一律用這個厚朴,肚子腹痛的時候一律用白芍
  • 動脈血管堵塞:(症狀一)沒有原因的失眠,(症狀二)大便不規則,(症狀三)手腳冷,(症狀四)心胸痛、心口痛,(症狀五)耳朵裡面的心點有壓痛點。藥方:黃連、黃芩、阿膠(黃連阿膠湯去白芍)、桂枝炙、甘草炮、附子、川芎3錢、丹皮3錢、桃仁2錢、枳實
  • 藥分陰陽:甘淡滲利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 三焦的寒實方:下焦的寒實 ⇒ 大黃附子細辛湯,中焦的寒實 ⇒ 甘草乾薑湯,上焦的寒實 ⇒ 三物小白散,寒氣厥逆 ⇒ 赤丸主之
  • 時疫(瘟疫)的兩種處方:一個是病在表(溢飲),全身浮腫,用「大青龍湯」,若是渴且小便不利,用「五苓散」
  • 五臟積水的辨證:心水 ⇒ 腳腫;腎水 ⇒ 臉腫;肝水 ⇒ 有一點小便;脾水 ⇒ 有腹水,沒有小便;肺水 ⇒ 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 瘀血的症狀:(1)舌邊有齒痕 (2)舌頭上面有黑點 (3)婦人左側腹腔下方有壓痛點 (4)唇痿口燥 ⇒ 嘴唇沒有那麼豐潤,嘴巴舌頭非常的乾燥
  • 的種類:(1)伏飲 ⇒ 就是水飲 (2)伏熱 ⇒ 宿食、宿便 (3)陰伏 ⇒ 瘀血(癌症、久病)
  • (打嗝)有三症:(1)胃有虛熱,用橘皮生薑湯:橘皮一片,兩片生薑一起煮 (2)胃有虛寒,用吳茱萸湯 (3)胃氣要絕(癌症),用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加蔥白
  • 定喘急診:病人喘的很厲害,用麻黃和甘草兩味的粉劑,以2:1的比率混合,讓病人用水服下,喘馬上可止
  • 胎位不正:針扎至陰穴(膀胱經的井穴)和隱白穴(脾經的井穴)
  • 小柴胡湯為產後孕婦第一方,可同時處理新產婦人三病:一者病痙(太陽症),二者病郁冒(產後憂鬱),三者大便難(陽明症)
  • 陽中有陰為(離中虛),陰中有陽為(坎中滿)

Site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