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藥材功能簡表
湯劑 / 藥材 | 功能 | 詳解 |
---|---|---|
黃蓮 | 解尿毒、堅腎 | 解血分中熱毒;消炎;去中焦熱 |
甘草 | 解大腸宿便毒 | 炙甘草用一二錢是對腸胃的,加重到五錢一兩是旺胸陽、熱上焦,而生甘草有蓄水的功能 |
桂枝 | 去風;治手冷 | 壯脾陽;沖脈利下,導入月經 |
葛根 | 升引水氣,解散凝滯 | 通痺(麻)、解毒、排膿、破血 |
芍藥(白芍) | 治腳冷;止腹痛;破血、活血化瘀 | 讓熱加速回到心臟,用蛋黃當載體;通血痺(血液循環不良) |
白朮 | 去濕(中焦) | 去全身關節肌肉及中焦的濕,常與茯苓並用,讓濕由小便解;主收斂,讓血跑回血管裏面 |
生附子/炮附子 | 去寒 | 壯腎陽(炮附子)與心陽(生附子);炮附子固表陽治表虛,生附子強裡陽;炮附溫中,生附溫經(血脈神經、通利三焦、強命門火);去裡寒靠炮附 |
黃芩 | 去熱,清熱要藥 | 解肝膽三焦的熱毒;去心肺大小腸諸經之熱,黃芩主要入肺;亦可治胃發炎 |
麻黃 | 發陽(發汗解表) | 又稱青龍,作用於肺,與杏仁互為表裏;一般短氣時加麻黃,有咳時加杏仁 |
石膏 | 解熱(去胃熱) | 又稱白虎,寒涼藥,可除煩躁,去伏熱(宿食引發) |
茯苓 | 利尿 | 可除煩躁,利水健脾,入三焦利中焦 |
薑半夏/生半夏 | 止嘔去水,去白痰 | 也是利尿劑;也用於婦女妊娠嘔吐的害喜噁心止掉;生半夏可治腦積水 |
五味子 | 止咳 | 不分寒熱,有潤肺的功能 |
生薑/乾薑 | 去寒 | 生薑散胃中之寒,除煩止嘔;乾薑溫中去肺中之寒,壯脾陽 |
栝蔞根 | 生津止渴 | 中藥所有能止渴的藥,都是西醫所謂降血糖的藥,因為糖尿病的人會口渴 |
栝蔞實 | 開結滑痰 | 開結,一是痰結,一是氣結;增強心氣、心陽;藥性作用於心包膜 |
厚朴 | 去濕,治腹滿,行胃氣,降逆氣 | 寬腸,將脾濕移至小腸,增潤大腸津液 |
枳實 | 治心煩 | 寬腸,去結實,去結毒;修補心室,修補心臟瓣膜;增潤小腸津液;藥性作用於心臟;去胃中濁水 |
杏仁 | 止咳化痰(黃痰),潤肺潤氣,去熱 | 增潤肺的津液 |
葶歷子 | 去痰 | |
黃耆 | 固表補氣 | 屬於氣藥(走表) |
澤瀉 | 利尿利水(清腎) | 苦寒之藥,皆為消炎藥,入肝經,利全身上下的水。可用於脂肪肝、肝積水、肝炎 |
豬苓 | 專利下焦之水 | 利下焦,中藥一般的利尿劑有「五苓散」和「豬苓湯」 |
梔子 | 去上焦虛熱,安眠 | 上焦指肺與心,梔子去熱與石膏不同,石膏去實熱,梔子去虛熱;去肝膽的濕熱 |
玉金 | 行肝氣 | |
茵陳 | 去(身)黃 | |
牡蠣 | 平肝氣,除硬塊,補津,收浮陽 | 鹹能軟堅,能夠去除腫塊;「失津」時,用於虛熱體質,沒有便秘,手腳常出汗 |
瓦楞子(血蚶殼) | 鹹能軟堅、除硬塊 | 治乳癌 |
桃仁 | 攻瘀破血 | |
芒硝 | 攻堅 | |
大黃 | 去實 | 消炎;瀉上焦頭目熱 |
龍骨 | 補精潛陽 | 「失精」時,用於虛熱體質,沒有便秘,手腳常出汗 |
柴胡 | 發表清熱 | 散三焦肝膽諸經之熱邪 |
細辛 | 治頻尿、去下焦積水 | 小腸溫度升高,細辛為熱藥去寒水 |
烏葯 | 治頻尿 | 膀胱水汽化 |
硫磺 | 至陽之藥;可去全身積水(水腫) | 中硫磺的毒,吃鴨肉即解;腦、女子胞、子宮卵巢、淋巴腺、乳癌,這些不屬於臟腑的,稱之為奇桓之腑,都會用到硫磺;此處的硫磺是指生硫磺,生硫磺色淡黃(土硫磺為褐色,傷科用藥,有毒勿口服) |
桔梗 | 排膿、去寒痰 | 桔梗湯能宣肺化痰 |
貝母 | 通利喉結 | 攻堅去痰降逆要藥 |
巴豆 | 最強熱藥 | 比硫磺強,若誤用,可用冰水、黃蓮湯、豆漿解之;一般劑量用二顆,若食用後肚子痛,單味芍藥三兩熬湯吃,可解巴豆毒 |
甘遂 | 利水利痰 | 除肺中積水和子宮中的積水 |
芫花 | 除胸腹積水 | 病人一定有「但坐不能臥」的情況 |
大戟 | 除三焦油網積水 | 水滲到臟腑中間的三焦油網 |
細紅砂糖 | 去濕 | 預防化膿 |
旋覆花 | 去熱痰 | 軟堅化結 |
代赭石 | 降逆氣(噫氣) | |
知母 | 去濕(上焦),去濕除煩 | 寒涼藥,去肺熱的濕 |
麻子仁 | 潤小腸津液 | |
蜜蜂房 | 生乳 | |
茜草 | 活血化瘀、攻堅 | 亦可止經痛、子宮裡有瘀血、腹部疼痛、肝陰實 |
紫參 | 肺痛 | |
麥門冬 | 潤肺 | 麥門冬和麻子仁是相表裏的藥 |
生地 | 補血 | |
阿膠 | 補心血 | 也用於止血,女人月經不可服用 |
黃柏 | 清下焦熱 | 治膀胱不利,小便排不出來,膀胱發炎 |
吳茱萸 | 止嘔 | 止嘔的聖劑;補肝的陰虛,把陽導回肝臟,補肝血不足 |
蜀漆/常山 | 去痰 | 奎寧就是從常山提煉來的 |
雲母 | 止嘔 | 雲母是金石類藥物,去中焦寒 |
當歸 | 潤腸 | |
川芎 | 活血化瘀、止頭痛 | 去除肌肉組織之間的淤血 |
熟地 | 補血 | |
勾陳 | 止頭痛、安神 | 緩解情緒,治療憂鬱沮喪 |
紅花/藏紅花 | 活血化瘀 | 藏紅花的藥效最快 |
地龍 | 活血 | 很強的活血藥,動物類藥來攻血,同時也傷血 |
幹地黃 | 滋腎陰 | |
山藥(淮山) | 健脾 | |
山茱萸 | 補肝 | |
丹皮 |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入肝臟) | |
酸棗仁 | 血收斂回肝臟 | 易眠 |
苦參 | 寒涼通利、清蟲 | 女子陰部發炎或有腐蝕,可用苦參湯藥外洗 |
紫菀 | 降氣清痰 | |
白前 | 開肺 | 白前的性跟麻黃很接近,但只作用於肺 |
黃連 | 去熱 | 黃連主要入心;亦可治小腸發炎 |
薤白 | 滌痰去濕 | 主治心包有痰 |
蜀椒 | 殺蟲、去痰飲、去寒濕 | |
木防己 | 利水消腫,入三焦 | 可用於喉嚨、甲狀腺、扁桃腺、耳朵、腮腺腫大、腋下淋巴腫大、睾丸等 |
硝石 | 攻瘀 | |
礬石 | 去濕 | |
柏子仁 | 通利大便 | 潤腸劑 |
柏葉 | 止血、生髮 | 經方有兩味藥止血,一是柏葉,一是阿膠 |
赤小豆 | 去濕去熱(消炎) | |
槐花 | 去痔(痔瘡) | |
竹茹 | 止渴 | 通利三焦去濕 |
赤石脂 | 止利 | 生用赤石脂是澀劑,熟用赤石脂是補腸的破洞 |
牡丹皮 | 化瘀 | |
蘇葉 | 行肺氣 | |
露蜂房 | 胸部太小或者奶水不足 | 用一錢直接燉在雞湯吃 |
鱉甲 | 乳癌,肺癌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
補骨脂 | 頻尿 | 補腎助陽,滋腎陰 |
敗龜板 | 滋陰潛陽,補腎陰 | |
烏藥 | 尿頻,遺尿 | 溫腎散寒、縮尿止遺 |
黃精 | 滋腎潤肺,補脾益氣 | 入氣分 |
桑螵峭 | 小便失禁 | 用於腎虛陽痿、遺精、遺尿等證 |
射干 | 寒痰的咳嗽 | |
續斷 | 開刀後傷口 | 療傷續折、補傷生血 |
蟬蛻 | 關節脫皮 | |
蛇蛻 | 皮膚脫皮 |
最常用的六十種中藥材
這60種中藥材依應用分類羅列如下:
- 解表藥(發散風寒):麻黃、桂枝、紫蘇葉、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生薑
- 解表藥(發散風熱):薄荷、葛根、升麻、柴胡、菊花
- 清熱瀉火:石膏、天花粉、梔子
- 清熱燥濕:黃芩、黃連、黃柏
- 清熱涼血: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
- 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
- 攻下:大黃
- 芳香化濕:蒼朮、厚朴、藿香、砂仁
- 利水滲濕:茯苓、澤瀉、滑石
- 溫理藥: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細辛、花椒、丁香
- 裡氣藥:陳皮、青皮、枳實、木香、香附
- 消食藥:山楂
- 驅蟲藥:檳榔
- 活血化瘀:川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川牛膝
- 化痰藥:半夏、天南星、桔梗、川貝母
- 止咳平喘:杏仁
- 補氣藥:甘草、人參、黨參、黃耆、白朮、山藥、大棗
- 補血藥:當歸、白芍、阿膠
- 補陰藥:麥門冬、枸杞子
- 補陽藥:杜仲
- 收澀藥:五味子、山茱萸
- 平肝息風:天麻
- 安神藥:遠志